花蓮太魯閣的錐麓古道,攀走在千米峽谷之上。
自從去年舒姍揪團走過這段懸崖小徑,培賢又寫下一段段驚奇冒險的文字之後,
這個經典就一直珍藏在我書桌前的臺灣地圖上,用大大的便條紙標記在那邊。
一邊是太魯閣聳立萬年的堅固大理石,一邊是立霧溪切割萬年的百米大峽谷,
路寬不到一公尺的古老小徑,從日治到現在,始終沒有改變它的樣貌,不管是刻痕、還是紋理,
有人說這是臺灣最美也最難得的山路,我深深認同。
在 Google Maps 上查看較大的地圖
錐麓古道從燕子口和慈母橋兩側向山中延伸,全長約10.3公里,
由於暑假的颱風造成嚴重的落石崩塌,現在只開放燕子口到斷崖駐在所之間3.1k的路段,
但整個古道最精華的錐麓大斷崖就在開放路段中最後幾百公尺處,
一路向上攀行之後,正好將驚險的懸崖與壯闊的美景當作辛苦爬山之後的獎賞。
▼ 一同前行的夥伴是君惠、小靜、老哥、逸璇、逸蓁、佩珊和璟瑯,入口處就在燕子口步道前。
▼ 還沒進到入口就能看到的錐麓吊橋,長近百米,在開頭就吸引旅人駐足許久。
▼ 路途不難走,不過高高低低和簡單的攀爬是不會少的,雨後小心直接就滑到山溝裡去了…
▼ 路上的方向和距離標示都很清楚,也沒什麼岔路,除了注意安全之外,是不太需要人帶路的。
▼ 大約位在0.9k處的巴達岡部落遺址,至今僅有兩根水泥石柱依然駐立於此。
從入口石柱走上斜坡,映入眼簾的是一處寬廣的平台,可以想像這裡應該是過去的重要居所或據點。
翻查史料,原來這裡是立霧溪下切侵蝕,加上板塊抬升運動而形成的河階台地。
由於地形平坦、位置適中,原住民族以此作為出入太魯閣、與漢人交易的據點。
日據時期,更設有番童教育所、交易所、療養所(衛生所)、駐在所等機構,
由於巴達岡位在當時塔比多(天祥)與太魯閣峽口的中站,旅客常在這裡暫歇,
後期甚至還有招待所、俱樂部宿泊所這些以吸引觀光客前來休憩的設施,可以想像當時巴達岡的盛況。
從百年前原住民族的30多人,到駐在所時期蕃人、日人多達200人,
到現在重新恢復寂寥,徒留兩根石柱,新舊照片相比較,令人感嘆時空交換,逝事難留。
※ 照片取自《東部中級山岳探查誌》,金尚德著
▼ 巴達岡2號吊橋(約1.2k),再次跨過立霧溪的支流。
▼ 這張照片明明就拍得很帥,還被璟瑯嫌棄拍得太胖...
▼ 1.6k處的標柱,過了這裡,折返點的斷崖住在所就剩下不到一半的路程了。
▼ 隧道山壁上鑿有一尊觀音雕像,保佑過往的旅人平安。
▼ 過了鐵橋之後,斷崖的形勢逐漸明顯,左側的植被逐漸減少之後,就將進入最精華的路段了。
▼ 開始走進錐麓大斷崖了,長達500公尺的路段只有約90公分寬,左側就是數百公尺高的立霧溪谷。
▼ 連怕得要死的佩珊都趕快搜尋相機出來拍照~
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殘存的一部分,因為這次拜訪錐麓,才粗略研究了一下這段日治時期的故事。
1896年(明治29年),日本人和太魯閣族發生了長達18年的太魯閣戰爭,
直到1914年(大正3年)五月,日本動員軍警兩萬多人,配備先進武器,
分從中央山脈東側(花蓮立霧溪與木瓜溪流域)與西側(南投塔羅灣溪流域)兩面夾擊,
爆發二十世紀後台灣本島規模最大的戰役。
太魯閣族熬戰三個月後,還是由日本人取得勝利,族人幾乎慘遭殲滅。
日本東西兩軍於中央山脈一帶會合,歡慶勝利,並將當地山區取名為「合歡」。
(原來合歡這個地名隱藏著原住民族悲壯的血淚…)
合歡越嶺古道便是當年日本討伐太魯閣族時開發的軍用道路。
由於山勢險峻,大理石又非常堅固,日本人想在懸壁上開鑿道路的工程十分艱難,
從日本招募來的工程人員紛紛求去,最後竟然沒人願意留下。
日方只好強徵原住民壯丁,用鐵索捆綁腰際,從崖頂垂懸而下、以鑿洞埋設炸藥,
由此可見當年開路之艱辛危險。(部份文字引自《合歡越之一書》,宮村堅彌著)
想到當年不論是死守山林的太魯閣族,或是背著侵略重名的日本軍警,在走過這條小徑時,
心中是抱持著怎樣的掙扎和猶疑,夾帶著多少的傷痛和恐懼,相較之下,
如今走過這段古道的我們,倒是只要顧慮落石與懸崖,輕鬆說笑,
守護太魯閣的山神目睹這段百年變遷,會是閉目痛思還是一笑置之呢?
▼ 錐麓大斷崖路段沿途都設有鋼索、護欄,安全上其實不必太擔心。
▼ 斷崖上最驚心動魄的轉角,大理石的樣貌百年來始終如一,我們與作古日人看見的是同一片崖壁。
▼ 難得雲霧散去,稍微可以望見崖底立霧溪的身影,還有中橫公路鑽過山壁建造的明隧道。
▼ 短短500公尺過後,就抵達斷崖駐在所了。一樣是寬闊的平台,也一樣的遭到廢棄、重歸靜寂。
▼ 在規定的3.1k警戒線後數公尺,1916遭出草馘首的日警持館代五郎之墓就在此處。
▼ 回程。雲霧依然沒有散去,其實多少減去一些懼高者的遲疑。
▼ 樹叢間望見燕子口,我們租來的機車就停在那裡,這也表示今天的旅程即將結束了。
▼ 入口處望見的老舊吊橋,幸好不必真正走過那一段。
▼ 終於結束這段盼望已久的旅行,和老哥在吊橋上留個紀念,今天他可是責任重大呢!
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